「過了多年,埃及王死了。以色列人因做苦工,就嘆息哀求,他們的哀聲達於神。」(出二23)
上一個暴政統治的埃及王死了,以色列人的苦工卻沒有告一段落,而是由下一個法老延續此苛政;於是他們哀嘆。這個句子甚至沒有交代以色列人呼求的對象,他們只是向著一個超越的力量呼喊;然而,有一個神聽見了。
同樣是神—elohim(希伯來原文,複數,是超自然力量的通稱),對多神信仰的埃及人和住在那裡的以色列人來說,那可以是天上眾神明的其中之一或一些;可是依聖經整體的脈絡來說,elohim不是某位、某些神,而只是「那位」神。
「那位」神唯有祂是神,祂是那一代幾乎生在埃及的以色列社群所不認識的,然而,祂存在於這個社群遙遠的記憶中。從亙古直到永遠祂是神,祂始終在說話,這時祂說:「我是你父親的神,是亞伯拉罕的神,以撒的神,雅各的神。」(出三6)祂說祂聽見以色列的哀聲,就記念祂與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所立的約(出二24)。
因為神眷顧、神記念、神關注,所以神拯救。這是以色列社群共同的記憶,當神呼召摩西回到埃及帶出以色列人,祂要摩西對他們說的,即是重述這個記憶:神怎麼拯救列祖,也照樣拯救他們。當「出埃及」也成了以色列的記憶,被擄前後的眾先知也嘗試重述此記憶,引導悖逆的南北國、眾百姓回轉歸向真神。
詩人藉著默想此記憶來向真神懇求或謳歌、智慧人引用此記憶勸告人們選擇生命而不要選擇滅亡。其實,他們心目中「出埃及」的記憶,引導他們仰望同一個彌賽亞—耶穌(耶和華是拯救)。
如今我們靠著耶穌的寶血,也一同寫進神宏大的救恩敘事之中,出埃及同樣也變成了我們的記憶。出埃及記,引導我們仰望那位將再來的耶穌,帶我們進入永恆的新耶路撒冷(註2)。
你們當想念這事,自己作大丈夫。悖逆的人哪,要心裡思想。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。因為我是神,並無別神;我是神,再沒有能比我的。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,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,說:我的籌算必立定;凡我所喜悅的,我必成就。(以賽亞書四十六8-10)
註1. 布魯格曼(Walter Brueggemen)著,尹妙珍譯,《讀舊約學禱告》(香港:天道,2011),頁10。
註2.由記憶引導未來的觀念。盧雲著,張詠菡譯,《記憶的治療者:盧雲談服事與禱告》(新北:校園,2018),頁79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